文章导读:近年来,城市化几乎渗透到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以摧枯拉朽之势,铲平过去,建造未来,“拆”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哼着民间小调,慢悠悠从历史长廊一路走来的古村古镇,大都在城市化过程中灰飞烟灭,留下来的唯有老一辈人的记忆。在大浪淘沙中,屈指可数的一些村镇很幸运地避开了被城市化,但商业的过度浸淫,使它们失去了应有的气息格调。
李家疃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与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洗礼。这里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庭院,保卫村子的厚实围墙的残垣断壁,村前村后的花园,古貌犹存,院落古朴,民风淳厚,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在讲述着曾经的过往,李家疃以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自成一个不同的世界。
徜徉在李家疃,尽管308国道从村子北面穿过,这里大段大段的时光还是让位给寂静。院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时光的味道,也表征着建造房子院落时的讲究。厚实的石墙稳健中给人一种脚踏实地之感,散发着庄户人家的敦厚朴实。
长满茅草的房檐,斑驳陆离的院墙,落满灰尘的窗棂,可鉴的铁门环,坍塌的门楼昔日的殷实依然可见,恍如隔世,让人一下回到曾经沸腾的岁月:私塾吟咏诵读之声隐约在耳畔,邻里间鸡犬相闻,春耕时黄牛哞哞的叫声,暮色苍茫中的袅袅炊烟。.置身于刻满岁月痕迹的深巷,岁月悠长,时光寂寥,清晰的脚步声在墙壁间回响,长满苔藓的墙缝,出墙的梧桐树,在房顶上休憩的小鸟儿,落寞和沧桑难掩当时的人烟阜盛,密密匝匝的黛瓦诉说着陈年往事。幽深的小巷,似乎听得见走街串巷的货郎悠长的叫卖声,“明朝深巷卖杏花”的诗意也浮现在脑海。
李家疃曾经是一个非常富庶的村子,因为在19世纪这里很多人擅长做生意,虽不像瑞蚨祥的孟祥生那样在商界叱咤风云,但生意做得还是风生云起,财源亨通。商人赚了银子,购置土地田产,修屋建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亘古不变的基因,耕读之家,也是很多士大夫功成名就之后隐退的理想选择。因此,李家疃一时修建了不同形式的庭院,房屋高大宽敞,形体简练,细节精雕细琢,稳健大气,尽显明清时期传统建筑之美。更殷实的人家建造了两层楼房,现存三座,结构严谨,挺拔俊朗,普通百姓的房屋大都是土制青板瓦房。
村南村北各有一座花园,假山池沼,甚是讲究。整个村子的布局错落有致,尽管大都是但单门独户地建造房屋,但总是跟整体协调一致,当时村民之间的和谐祥和气氛可以想象。由此看来,李家疃闻名一时,不止是村子的富裕,更应该是这种难得的和美氛围。李家疃的房屋很多年久失修,久无人住,满院荒凉,露出椽子的门楼,断裂的石板,尘封的房门,昔日的“鸡鸣桑树颠”热闹的田园生活早已不在,城市化掏空了村子。
像其他村镇一样,李家疃的年轻人大都去城市打拼新世界,村子里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像几十年前一样,拎着矮凳,坐在村头巷口,讲述着村子的往昔。有的老人依然摆弄着手艺活。他们依然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住的老屋里的墙上挂着发黄的老照片,他们脸上的沟壑纵横,沉淀着李家疃的记忆,一如李家疃的点点滴滴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本文转载自《山东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