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他踏上远赴海南的军列,“保家卫国”使命下,4年的风雨历练让他退却那曾经的青涩的同时,也让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深铸心间; 24年前,他在“当年从军守边防青春无悔,而今返乡建家园豪情万丈”这句话激励下,从一个只有38名农民、两台废旧转炉的乡镇小厂起步,开始了他的创业人生; 世纪之交,他瞄准高科技产业,“科技强基”理念下,不到10年间,他和他的队伍从购买技术转变为全面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相继攻克了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离子膜等研发难题,打破了一系列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 今天,他为企业描绘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打造一个全球知名品牌,争创一个受人尊敬的公司 他就是山东东岳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建宏。对于今年50岁的他来说,时间的流逝总会让记忆变得模糊,每一段人生篇章也终将成为过去。然而,回望他的创业人生,那些艰难的脚印和纠结的心路是那样清晰和让人难以释怀,留下那些或悲或喜、或温情或感伤的瞬间……
晨报记者 冯冬宁 2010年6月30日,山东东岳集团车间,温度超过40摄氏度。挥汗如雨的场面中,张建宏屏息凝神。这是东岳集团万吨氯碱离子膜生产现场,由其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张氯碱离子膜能否正式投入使用,将决定中国氯碱用离子膜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是否会被打破。 众人期待中,伴随着东岳集团自行研发、自主开发的第一张氯碱离子膜成功装配到自家研制的电解槽上,刚才还是略显压抑的车间瞬间欢腾起来,掌声、庆祝声扑面而来。“那时,我就觉得,萦绕在心头的那个‘高科技产业化’夙愿终于变为现实。”7月1日,张建宏这样告诉本报。 这一刻,距离东岳1987年7月1日建厂日已过23年。23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当家人”——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来说,每一个日子都是不可忘却的瞬间,于是,回首23年来的创业历程,他感慨万千:“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报答党恩,我也不是唱高调,我就是想力所能及这么做。” 而始发这样的情愫要追溯至1978年—— 1978年,那是一个冬天 1978年冬天,出生于淄博桓台的张建宏正好19岁。 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的气氛注定了他19岁的青春不会如鲜花般灿烂。伴随家里唯一的收音机传出中国南疆的严峻形势,像当时数以万计的中国热血男儿一样,这年12月26日,在家乡仅教了一年半书的张建宏也加入了参军行列。“那是一个冬天。”时过境迁之后的2010年7月16日,张建宏的记忆再次定格。 与一同参军的战友一起,张建宏踏上了写着“17号”车厢的军列。“我们的目的地是海南。”这是张建宏平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军令。 对于一个连县城只去过几次的北方少年来说,海南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于是,刚才还萦绕心间的壮志豪情被“茫然”取代,“当时,心里的感觉说不出什么滋味,只感觉一切都在悬空,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 上述心理的促使下,坐在无一人相识的“闷罐子”军列中,张建宏一言不发。列车前行至京广线,在郑州转车时为夜里两点,当时借助站台上微弱的灯光,张建宏看到,运兵车、军资车不断向南,战备气氛的临近让他本“悬空”的心又提了几分,“那时,直接感觉一是再也回不了山东,二是‘我是一个兵’的概念。” 数不清为几天几夜的征程让张建宏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从寒风瑟瑟到炎热炙烤”的转变。伴随新兵分配、训练,张建宏的心情也完成了一次转变,“我是一个兵,保家卫国是使命。”此后4年中,这样的情绪一直在他的心中激荡。 1979年,随着“誓与海南共存亡”军令下达,与许多的战友一样,张建宏在自己的包裹上郑重地写上家乡地址、父亲姓名,那是一个战士的最后嘱托。他知道,如果牺牲了,这个包裹会被寄到桓台人武部,然后被送到家里,国家将给予200元的抚恤。 也就自那一刻开始,张建宏说,边疆、战争在瞬间让他学会生存的同时也让他学会成长、成熟。而过早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内涵的经历也注定了张建宏的生命从此不再平静。 创业时,“老乡玩老虎” 对张建宏来说,为期4年戍守边疆的风雨历练退却那曾经的青涩和懵懂,代之让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深铸心间。 4年后,带着“当年从军守边防青春无悔,而今返乡建家园豪情万丈”这句话,转业回乡的张建宏,率领村建筑队来到济南一家化工企业干建筑。 1986年中秋节前一天,张建宏听说这家化工厂车间里拆出了2台转炉,在化工厂的日子久了,他知道这两台炉子能生产出一种叫“无水氟化氢”的化工产品,特别是当他从车间有关人员那里了解到,这是该厂引进了新技术而淘汰下来时,张建宏眼前一亮:那就是说还能用,将这两台转炉拉回去,不就能开工厂了吗? 当天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后来成为东岳另外两个创始人的刘传奇和王兆恒,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事”,这一夜,陡然的亢奋让他们久久不能入眠。 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大胆的决定,形成的却是东岳的胚胎。他们更没有想到,20多年后,这个胚胎将长成一个世界氟硅材料巨人。 干建筑、种庄稼他们是内行,可要让这些机械设备转起来,生产化工产品,对张建宏和他的伙伴来说,简直如登天。当时,外界都笑张建宏是“老乡玩老虎”。没技术怎么办?张建宏带领38名庄稼汉再次来到济南化工厂拜师学艺。他们住在最简易的厂招待所里,白天干活,晚上背天文一样的工艺技术要点,一呆就是3个月。这批人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东岳的“黄埔一期”,他们说起这段历史仍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1987年7月1日,这是每个东岳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济南化工厂桓台分厂1200吨无水氟化氢装置正式投产。到年底完成产值212万元,获纯利润22万元。 改制后,企业脱胎换骨 众所周知,上世纪创建的乡镇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岁。畸形和短命,仿佛成了乡镇企业的宿命和魔咒。 东岳成长的年代和乡镇企业出身,注定它一出生便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 进入九十年代,乡镇企业最初机制灵活的优势已荡然无存,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乡企怪病成为东岳发展的严重掣肘。用张建宏的话说:“我们根本无法掌控企业的命运,因为我们这些人象其他乡镇企业负责人一样,连自己的去留都无法左右。” 张建宏清醒地意识到,企业只有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才能真正独立自主经营,只有独立自主经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