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接到山东潍坊一企业的投诉,称其购买原临淄一厂家生产的化工原料存储罐后,使用没多久便发生渗漏,险些酿成大祸。
一起听似简单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却随着本报记者对此事件调查的深入,渐渐显露出一条此前少有人知的畸形产业链。
劣质储存罐翻新后以次充好!
调查发现,在临淄区朱台镇境内,一个仅一百多户的村庄中就有半数人在从事这个畸形的产业,所有在此生活的人均都受到了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而各种废旧的储存罐不仅强占了农田,同时与之一道而来的各种残留物还间接污染了这里的空气、土壤、水源和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孙锐
A
投诉:翻新罐引发泄漏事故
让孙鹏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经历,竟会夭折于一个翻新的储存罐。
50立方、6毫米厚的全新铁罐,只需1.6万元。
8月7日,当从网上看到这则消息时,孙鹏想都没想,立即驱车从潍坊赶到了淄博市临淄区。而在此之前的数周里,他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这个规格的储存罐,但如此低廉的价格却是第一次遇到。
几个月前,家住潍坊的孙鹏与朋友合伙做起了经营化工原料的生意,在化工原料价格下跌时大量购入,等价格上涨时再售出。
这个生意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除了用于买进卖出的周转资金,剩下的便是囤积化工原料所需的容器,也就是储存罐。“通常情况下,一个上述规格的全新铁罐,其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1.6万元即可入手,懂行的人都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孙鹏告诉记者,赶到临淄区之后,他立即与卖方进行了联系,对方将交易地点定在了临淄区朱台镇。
13日下午,按照此前约定的时间,孙鹏赶到了朱台镇与凤凰镇搭界处的一条公路上,一辆河北牌照的货车早已停在路边,货车上载着一个从外观上看几乎全新的铁罐。“当时,对方说这个储存罐是由当地一家正规的制罐厂所造,于日前购入后发现,罐的容量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由于手头资金比较紧张,所以急于出手以购买其他规格的罐。”因为自己也是急需这个规格的储存罐,孙鹏并没有多想,在进行了简单的打压、测厚等测验后便向对方付了款。
返回潍坊后, 储存罐被很快投入经营,然而让孙鹏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周,这个看似几乎全新的铁罐却发生了泄漏。“大量的化工原料从储存罐的底部渗漏出来,后经检查漏点是一处后期的焊接处,储存罐根本不是全新的,而是人为翻新的。”孙鹏告诉记者,事发后,他几次与对方进行联系,试图通过对方联系制罐企业,但对方始终以各种理由进行搪塞。
无奈,几经周折,孙鹏自己找到了此前对方所说的制罐企业,但得到的回复却让人震惊,“这家制罐厂说他们从未生产过这个规格的储存罐,更不可能售销这种储存罐。”
B
暗访:乔装买家智钓罐贩子
引发泄漏事故的劣质储存罐从何而来?孙鹏的遭遇是个例还是普遍情况?
8月15日,根据孙鹏提供的联系方式,本报记者以一名买家的身份与对方取得了联系。接电话的是一名操临淄口音的中年男子,得知本报记者是一名外地买家,对方很是热情。“我是从网上看到的信息,你们的储存罐从价格上看挺实惠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么?”本报记者佯装问道。“这个你放心,保证是正规厂家制造,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办法从厂家拿到成本价,这个你应该明白的,制罐厂里有咱自家人。”中午男子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姓刘,在临淄区干这一行已有数年之久,其手里不仅有各种油罐、运输罐、压力罐以及不同规格的玻璃钢罐,甚至还可以通过关系搞到火车罐。
随后,刘姓男子还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个手机号码,并表示这个手机号码便是当地一家知名制罐厂的负责人的电话,如果记者有其他疑问可以直接向厂家询问。
本报记者拨打了这个号码,接电话的也是一名操临淄口音的中年男子,对方向记者证实了自己的姓名和职务确为刘姓男子所说,并进而保证了刘姓男子所售的各种罐确为其制罐厂所造,而之所以价格超低,其实是因为自己与刘姓男子存在亲戚关系。
这一听来合情合理的“理由”,随着调查的深入很快露出了破绽,因为当本报记者依上述信息找到这家正规制罐厂的真正的负责人时,除了负责人的名字能够对号入座以外,对方的手机号码以及此前与本报记者进行通话的人,均对不上号。
很显然,与此前孙鹏的遭遇相同,乔装买家的本报记者也险些落入对方所精心编织的圈套。对了全面揭开劣质储存罐背后的黑幕,本报记者将计就计,决定将这次交易进行到底。
再一次与刘姓男子联系,本报记者表示了对其所售各种储存罐品质的认可,并询问如何验货和交易。
果然,与此前孙鹏的经历如出一辙,对方先是询问了本报记者欲购买罐体的具体规格,之后将看货和交易地点定在了临淄区朱台镇与凤凰镇搭界处的一条公路上。
8月16日,本报记者如约而至,不同的是此前孙鹏所说的货车牌照由河北牌照换成了鲁E牌照,车上所载的50立方、内部槽钢结构的铁罐从外观上看与新罐无异。
验过货后,随车而来的两名青年男子催促本报记者抓紧时间付款交易,但为了进一步探明劣质罐的源头,本报记者坚持要与刘姓男子见面,并表示除此之外,还想购买一个其他规格的储存罐。
C
调查:小村庄里存放数百二手罐
两名青年男子在与刘姓男子进行了电话沟通之后,最终同意带本报记者前往公司驻地,这让我们距离真相更近了一步。“二手罐”、“火车罐”、“收二手罐”……
并不宽阔的水泥路两旁,竖立着不同名目的招牌,昭示着已经进入了一个二手罐的聚集区。这些招牌上并没有任何商标性质的词语或图案,仅仅注明一个联系方式。每个招牌周围,都排列着一些大型的存储罐,小的直径一米左右,大的直径长达五六米。
已经破败不堪的路面,足以证明这条路上时常有大型运输车辆经过,不时穿插着东营、莱芜地方牌照的车辆。
记者跟随货车拐进路边一片空地,此处显然不是什么正规的加工厂,周边散落着一些铁板和锈迹斑斑的存储罐。从旁边一间简易房里走出一名光头男子。“这里就是公司?”本报记者问道。“你还想要什么样的罐?”光头男子用问题进行了回答,从声音判断,他就是那名刘姓男子。“你放心就行,从我手里出去的罐多了,没出过问题,你打听打听,都知道我。”
当本报记者表示暂缓几天再购买铁罐的时候,光头男子先是眉头一皱,紧接着要求支付5000元定金,而另外两名青年男子则缓步向本报记者开来的车辆靠拢。
直到记者说出在临淄从事化工行业几名朋友的名字,光头男子才同意改天再来交易。
8月17日,本报记者换了另外一辆车再次来到前一天探访的上河西村,如果没有此前的工作,这个乌河边的村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村民表示,上河西村处于临淄区朱台镇,全村不到两百户村民,竟然有半数以上涉及二手铁罐回收、翻新或者相关行业。
这些铁罐的存在,当地村民在习惯的同时又开始产生自己的疑问,“他们(记者注:从事二手铁罐行业的村民)是挣钱了,那也得照顾其他老百姓的庄稼呀。”据这名孙姓村民介绍,这些二手铁罐在回收来的时候,往往里面还残留着一些化工原料,散发的气味不但影响村民,还会损害到庄稼。事实上不仅如此,废弃的化工原料不但会污染空气,对当地的土壤、水源都有一定的影响。“条件好的喝桶装水,大部分都是去几里外的地方带水。”当地村民表示,对于这种污染,人们已经有所认识,但对于这一畸形产业可能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破坏,遗留于人们心中的却只有恐惧。 |